科普动态

中科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先进团队的能源革命攻关

发布时间:2022-12-19作者:上海能动中心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立足先进压缩空气储能技术,积极推进能源革命。如何通过科技攻关提升储能效率、让老百姓在不多花钱的情况下用上清洁能源?来看记者的一线调研。

    在北京怀柔科学城,上午9点,刚刚学习完二十大精神的陈海生带领团队成员进行专题讨论,今天讨论的主题是如何提升空气压缩储能系统的功率。

    中科院工程热物理所储能研发中心研究员 学术带头人 陈海生:随着我们国家经济发展和双碳战略实施,大规模储能需求越来越迫切,我们也需要在原有100兆瓦的基础上尽快研发300兆瓦压缩空气储能系统。

    实现“双碳”目标的主要手段之一就是提高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应用比例,但可再生能源会随着时间和季节的变化产生波动,就是通常所说的“靠天吃饭”,这给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带来了影响。在用电低谷时把空气压缩成高压空气储备能源,等到用电高峰时再通过高压空气膨胀发电。陈海生说,团队攻关的这个储能新技术就好像是一个蓄水池。

    中科院工程热物理所储能研发中心研究员 学术带头人 陈海生:要解决可再生能源的不可控性,需要储能来实现动态的平衡,好比一个供水系统,进水管不稳定,出水管也是不稳定,就需要建设一个蓄水池,来实现整个供水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推动能源清洁低碳高效利用,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清洁低碳转型。这一明确要求也让陈海生和团队成员们坚定了先进储能这个研究方向。十多年来,他们守正创新,攻克了一系列技术瓶颈。从1.5兆瓦到10兆瓦,再到不久前,团队攻关的国际首套100兆瓦先进压缩空气储能国家示范项目在河北张家口顺利并网发电,该项目每年可发电1.32亿度以上,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0.9万吨。

    中科院工程热物理所储能研发中心主任 徐玉杰:100兆瓦的系统发一个小时的电,能发出的电量是10万度,300兆瓦的系统发一个小时的电是30万度电。

     落实二十大报告精神,深入推进能源革命,陈海生团队也找到了新思路。压缩空气储能装备类似一个大型“充电宝”,包括压缩机、膨胀机、换热器、蓄热器等众多部件。大家意识到,要实现系统功率从100兆瓦到300兆瓦的增长,传统的技术必须升级,甚至是革新。

    中科院工程热物理所储能研发中心教授级高工 左志涛:我们的压缩机和膨胀机需要有更高的效率,我们解决这个问题关键一步,就是从径流式这种设备改变为轴流型式设备,这样更适合于大流量运行的状态。

    中科院工程热物理所储能研发中心高级工程师 张雪辉:300兆瓦的膨胀机比100兆瓦的膨胀机,特别是高压级尺寸会进一步变大,在叶型设计上需要去考虑高效的叶型。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储能产业发展迅速,产业链布局不断完善。过去10年,全球新型储能装机容量增长了22倍,未来市场需求巨大而迫切。要实现二十大的新目标,对于先进储能科研团队来说,产业化也是必须考虑的关键问题。科研人员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对于10兆瓦和100兆瓦的系统,全生命周期每发一度电的成本大概是在0.2至0.3元。300兆瓦的系统如果实现产业化的话,每发一度电成本有望能降到0.2元以下,更具有市场推广的价值和前景。

    中科院工程热物理所储能研发中心高级工程师 纪律:压缩空气储能如果我们300兆瓦能够实现,未来可以做大规模、长时、大容量的电站,规模大,成本低,寿命长,清洁无污染,绿色、安全。

    目前,工程热物理所已在全国建成6台压缩空气储能示范项目,正在建设和规划建设的有20多套。陈海生介绍,在300兆瓦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建成后,每年可发电5.28亿度以上,能够在用电高峰为约20万户用户提供电力保障,可节约标准煤16.8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3.6万吨。

    中科院工程热物理所储能研发中心研究员 学术带头人 陈海生: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加快建设科技强国,下一步我们要通过科技创新促进储能技术与产业发展,使老百姓在不多花钱或少花钱的情况下,使用更加清洁的可再生能源,用我们中国人研发的储能技术来守护我们的绿水青山。